黑龍江省率先建立黑土地肥沃耕層構建地方標準體系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獲悉,該所編制的《草甸土肥沃耕層培育技術規程》和《黑鈣土肥沃耕層培育技術規程》兩項地方標準,日前由省市場監管局審批發布。加上此前陸續發布的有關黑土地肥沃耕層構建方面的6項地方標準,我省已完成區域內所有黑土地土壤類型肥沃耕層構建的8項地方標準制定,在全國率先形成了黑土地肥沃耕層構建地方標準體系。
近年來,省市場監管局與省農業農村廳密切配合,組織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開展了黑土地肥沃耕層技術規程構建系列標準研制工作。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省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首席專家韓曉增介紹,經過多年研究,土壤保護專家們總結提出了多種土壤保護的技術模式。幾年來陸續編制了《耕地肥沃耕層構建技術規程》《暗棕壤肥沃耕層培育技術規程》《白漿土厚沃耕層構建技術規程》《冷涼區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規程》《西部半干旱區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規程》《水田肥沃耕層構建技術規程》等6項地方標準。農業農村部還將《耕地肥沃耕層構建技術規程》和《水田肥沃耕層構建技術規程》上升為行業標準《東北黑土區旱田肥沃耕層構建技術規程》和《東北黑土區水田肥沃耕層構建技術規程》,為我國東北地區黑土地肥沃耕層構建提供了技術支撐。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鄒文秀介紹,該系列標準全部經過試驗和技術參數驗證,從2017年開始至今在我省巴彥、海倫、綏棱、嫩江和北安等7個縣市累計推廣應用1765萬畝,共增產糧食6.8億公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5%,耕層厚度平均增加8.7cm,耕地質量平均提高0.6個等級,黑土地質量明顯提升。
鄒文秀表示,黑土地肥沃耕層構建地方標準體系規定了肥沃耕層構建的技術內容和培育目標,將助力我省構建用得上、可復制、能推廣、留得下的黑土保護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創新模式,提高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的區域適宜性,不斷升級“龍江模式”和“三江模式”,服務于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
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建設農業強省工作部署,我省還將針對黑土地保護利用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技術需求,在黑土地地力提升、黑土地質量監測、秸稈資源化利用、農田防護林建設等方面加大標準研制力度,進一步完善黑土地保護利用標準體系,承擔保護好耕地中“大熊貓”的重任,為保障國家黑土地安全和糧食安全,促進黑龍江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提供技術支撐。(記者周靜 曲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