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去年科技創新多點開花

抓科技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近日,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過去一年,大慶市科技工作亮點紛呈。“全市科技系統錨定‘三個城市’建設目標,不斷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態勢更加強勁,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汪嚴明說。
——研發投入持續加大。全市全社會R&D經費投入達到42.7億元、同比增長31.4%,首次突破40億元大關,增長率超全省、全國,在全省13個城市中增速排名由第5名躍升至第1名;R&D經費占全省比重達18.6%,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R&D投入強度達到1.49%,首次超過全省平均值,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
——核心技術加快突破。爭取上級項目及獎補資金達2.3億元、同比增長33%,大慶油田與省科技廳設立省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油博士陸相砂巖油藏人工智能模型關鍵技術研究”省“揭榜掛帥”類項目吸引哈工大等團隊開展攻關。18項科技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松遼盆地北部致密油藏雙甜點識別與高效開發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創新平臺提質推進。全市新增省重點實驗室1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新備案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5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兩家,多資源協同陸相頁巖油綠色開采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省級以上科創平臺達到162家。43家市級科創平臺年度實施科技項目236項,解決產業技術難題86項。
——科技成果加速轉化。開發“大慶市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平臺”,新建市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5家。成功舉辦“科創引領·新質大慶——2024科技+產業對接大會”等校企精準對接活動40場。促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57項,爭取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項兩項。全市技術經紀(經理)人累計達到379人次,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2.8%。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排名分別位列全省高校院所第2位和第12位。
——一區一圈動能澎湃。哈大齊自創區大慶片區深度參與哈大齊三市創新協調聯動,探索“以院帶園”推動產業創新路徑,完善創新積分制指標體系,新建高新區產業技術研究院,啟動智能鉆采裝備中試及產業化基地建設,高新區全年實現生產總值600億元。環東北石油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全年爭取省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聯合引導資金項目33項、省級資金超4000萬元,項目和資金數位居省內地級市首位。
——科技企業蓬勃發展。深入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出臺高企申報市級補貼政策,促進科技型企業群體發展壯大,全年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23家、同比增長31.71%,三批次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12家,有研發活動規上企業達到200家,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189家。
——科技金融賦能提升。聯合人民銀行大慶市分行出臺《大慶市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工作方案》,并建立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工作專班。各金融機構拓寬金融惠企渠道,2024年全市科技信貸產品達到42種,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增至26.1億元,惠及高新技術企業192家,惠企數同比增長64%。
——創新人才精英匯聚。落實《新時代大慶人才振興20條》等政策,支持“領雁”“英雁”“新雁”人才團隊16個。加快推動“政企校”協同創新,成立黑龍江高等研究院大慶分院。大慶油田化學驅油技術研發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大慶長垣特高含水期水驅精細開發團隊獲評中國石油科技創新團隊。爭取省級外國專家項目兩項,大慶眼科醫院哈薩克斯坦籍專家“別克醫生”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并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科研監督力度強化。規范科技計劃項目組織流程,優化誠信監督工作制度,實施科研誠信承諾制,將科研誠信建設要求落實到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全過程,對423家申報單位、184人(次)申報人開展科研誠信審核,對184項結題項目、5項中期評估項目實施全過程監督。
——科普工作扎實推進。舉辦大慶市科技活動周等系列活動,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組織市內團隊、科普作品參加省科普講解大賽和優秀科普作品征集評選活動,大慶市代表隊和作品榮獲優秀獎1項、三等獎1項,大慶市科技局榮獲兩項活動“優秀組織獎”。
——縣區科創競相發展。肇源縣成立的科技事業發展服務中心,是全省縣級層面率先設立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專職承擔科技工作的事業單位;杜爾伯特縣推動校企合作,風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建頁巖油開發過程水資源循環利用研究院,獲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項支持;林甸縣引進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首臺套”項目;肇州縣組建省市縣科技特派員聯盟,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和農產品品質提升;龍鳳區實現首個中石油核心科技成果在大慶本土的轉化落地;紅崗區打造“政企校”特色產業孵化基地,轉化科技成果12項;讓胡路區推動區人保公司開展科技保險服務模式,分散企業研發風險;薩爾圖區18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大同區入選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國科普縣(區)創建單位、全市唯一;經開區新建省級技術中心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家。
今年,全市科技系統將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引領,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主線,堅定不移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大慶新實踐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記者 潘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